全文摘要:成都蓉城在亞冠主場0-2不敵柔佛新山,為雙線作戰的輪換抉擇付出代價。大面積調整導致防線失位、中場失控、鋒線乏力,暴露了球隊輪換深度不足的短板。此次失利雖是為中超爭冠保存實力的戰略取舍,但也警示球隊,若想立足雙線,仍需補強陣容深度。
21日,亞冠精英聯賽第三輪打響,大面積輪換的成都蓉城用一場0-2的失利為雙線作戰的抉擇付出了代價。蓉城雖以64%控球率占據控球優勢,卻全場僅有1次射正,反觀對手柔佛新山憑借8名外援的沖擊力制造出14次射門6次射正機會。這種無效控球的背后,正是大面積輪換帶來的體系斷裂。
本場比賽,徐正源意外地使用了大面積輪換,派出以本土球員為主的首發陣容。輪換的影響在陣容三條線清晰顯現,后防線上董巖鋒、王東升等替補球員組成的防線缺乏默契,面對柔佛外援的穿插跑動頻頻露出空當。開出僅5分鐘的首個失球中,邊路防守的真空讓阿里巴斯得以輕松突破,暴露了輪換球員與主力陣容在協防意識上的差距。更致命的是胡荷韜不到半個小時就受傷退場,這位主力邊衛的離場迫使古爾芬克爾倉促替補,進一步打亂了防守部署。
中場控制力的下滑同樣關鍵,盡管周定洋與德爾加多以及甘超首發坐鎮,但搭檔的徐虹、廖榮祥經驗不足,難以形成有效攔截。柔佛僅用36%的控球率便制造14次射門,正是利用了蓉城中場的低效。周定洋在55分鐘的戰術犯規染黃,更讓中場防守壓力陡增。
而鋒線的問題最為突出,韋世豪因傷連續缺席,加上羅慕洛在聯賽中受傷沒有進入大名單,兩名核心的缺席讓蓉城前場失去創造力。即便下半場費利佩上陣,也難以彌補鋒線與中場的銜接斷層,最終導致全場僅1次射正的尷尬數據。
賽前外界也考慮到面對多人禁賽的柔佛DT,徐正源可能會采取輪換策略,但著實沒有想到會有如此大幅的調整。從教練組的角度來看,這場比賽的決策本質上是一次聯賽和亞冠的戰略取舍。當前蓉城以58分位列中超第二,僅落后海港2分,聯賽僅剩三輪,爭冠形勢遠比亞冠緊迫,徐正源的輪換決策顯然是為聯賽保存實力。
這種取舍有著現實考量。韋世豪的傷病恢復速度低于預期,選擇讓其徹底休養而非冒險復出,正是為了規避聯賽關鍵戰的用人風險。從賽程看,亞冠賽后4天蓉城便將迎來和西海岸的中超硬仗,連續作戰的體能壓力讓輪換成為必然,教練組甚至精確計算球員出場時間,可見對聯賽的側重。
但取舍的代價同樣不容忽視,胡荷韜的新增傷病讓防線用人更加吃緊,而亞冠過早出局可能影響球隊的洲際賽事經驗積累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替補陣容暴露的實力差距表明,蓉城的輪換深度仍難以支撐雙線高強度作戰,這與柔佛坐擁的外援陣容厚度形成鮮明對比。
這場失利也是蓉城的雙線征程的一個提醒,短期內球隊需集中精力沖擊中超冠軍,利用聯賽間歇期讓韋世豪等傷員歸隊。但從長遠看,若想真正立足雙線作戰,陣容深度的補強勢在必行,尤其是鋒線替補的終結能力與防線的輪換厚度,仍是亟待解決的短板。
徐正源的輪換思路雖結合現實,但如何在取舍中減少損失,將是對教練組的更大考驗。蓉城的成長之路,仍需在野心與現實間找到更精準的平衡。